• Home
  • About
    • Road to Coding photo

      Road to Coding

      只要那一抹笑容尚存, 我便心无旁骛

    • Learn More
    • Email
    • Github
  • Posts
    • All Posts
    • All Tags

Linux系统装机

26 Sep 2017

写在前面

我想向大家来分享一下我在安装Linux系统是的一下经验

首先,我注明,我所安装过的是Ubuntu 16.04与Fedora 25

  • 对于安装前的一些基础知识的准备

BIOS + MBR 以及 UEFI+GPT

这两个东西怎么怎么的,理论知识我也没有搞清楚,具体也讲不清。

但是就是因为这东西,使得在2010年之后的本子上装Linux的系统成为了一个大问题

接下来我来说一下如何进行Linux系统的安装:


一 ,前期的准备工作

  1. 一块至少8G的U盘,理论上4G也是可以用的,但是建议至少8G

  2. 从fedora官网或者Ubuntu官网下载的iso镜像文件

    fedora(http://https://getfedora.org/)

    Ubuntu(http://www.ubuntu.org.cn)

  3. 合理的可启动U盘制作工具(手动滑稽)

    强烈推荐rufus!

  4. 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


二,实际安装的过程


以下分为两个版本,分别对应早期的本子无UEFI版,和现在的UEFI启动版

无UEFI启动版

  1. 先去戳度娘,查询自己的本子,BIOS的进入快捷键,一般也就是F2,F8,Esc,Enter之类的

    然后,右击”计算机“,点击”管理“,

    在”磁盘管理“中,”压缩卷“分出一定的空间来进行系统安装,一般建议60G左右即可

    注意,只需要”压缩卷“,不需要”新建卷“,系统安装时需要的是未分配的空间。

  2. 使用上面推荐的rufus U盘制作工具进行Linux系统可启动U盘的制作

    详细步骤,戳度娘,此处不赘述如何进行可启动U盘的制作

  3. 顺利进入BIOS设置,(在某些BIOS固件版本中,可以设置中文)

    然后首先将secure boot 改为disabled

    之后更改启动引导选项为legacy only

    按F10 保存并退出

    然后插上你的U盘,并重启,按下F12,进入启动选项

    选择自己的U盘作为启动选项,可以通过名字找到自己的U盘

  4. 此时,你应该已经进入可移动U盘中的内容了吧,

    别得意,下来的设置也是需要仔细处理的

    有两个选项,try Ubuntu /try Fedora

    和install Ubuntu/Fedora to hard drive

    可以先进行系统的体验再进行安装,也可以直接进行安装到硬盘的操作

  5. 选择之后,进入了语言,键盘,地区时间,主机名的设定,这些大家自己一一设置即可了

    最关键的地方来了 分区选择

    讲道理,如果是小白,建议选择自动分区

    否则,有你好受的

    如果是老油条了,其实可以进行进行分区自己的调整,

    比如/boot /bios burg /home swap /等分区可以进行自己的计划和调整

    关键的是,启动引导器的安装位置需要进行十分小心的甄选,

    不然系统安装完成后,要不然Windows无法启动,要不然没有linux系统的启动引导选项

    我知道来看这篇文章的都是想装双系统的同学-> <-(手动滑稽)

    此处注意:选择启动器的安装位置时,建议挂载到/boot或者windows的/efi目录下

    如果这样继续提醒grub2引导无法安装,要不然重装选择自动分区,否则可以在windows目录下

    使用EasyUEFI 或者EasyBCD两个工具进行启动项的修复,

    可以进行正常的引导因为刚接触Linux操作系统所以不是很清楚如何在Linux中使用终端进行启动项修复,请见谅

  6. 在分区进行了合理的划分之后,就可以进行安装了呦! ~o~

    另外,再注意的一点是,对于 Root密码与用户密码的设置需要谨慎处理

  7. 最后,在系统安装完成后进行重启就可以使用系统了呦

UEFI启动版

如果是支持UEFI启动版的,直接按F12,进行启动项的选择即可

其余步骤同理

比如,fedora 25的安装

我自己偏好使用Fedora,滑稽 -> <-


三,我自己安装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


  1. 合理的可启动U盘制作工具

    我安装的经历是,自己安装个了两次Fedora,帮舍友安装了Ubuntu(很不幸,舍友的电脑是先被我搞崩,才装好的)

    然后我第一次安装时,运气好装好了,但因为镜像有点下问题准备重装,然后就拉闸了,无法安装

    就差没把度娘戳死了,也没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。

    所以,Ultraiso 基本不要尝试,坑了不少新人,(并非抹黑此软件,

    只是在Linux系统安装时不方便,对于Windows系统的镜像安装还是很不错的

    然后,poweriso,还可以,但也只是对于Ubuntu支持比较好,如果要装Fedora,还是算了,看运气

    Fedora,在网上给出的方法已经是让,先装Ubuntu,再使用dd命令,在Linux环境下制作Fedora的启动盘

    然后,雪上加霜的是,Fedora社区官方给出的可启动U盘制作工具,在win10下就是个笑话,

    有的人支持,有的人不支持,就像我。

    而之后重装时所遇到的问题更是让我这种刚开始的小白无言以对,

    错误

    很久以前的方法,也能解决问题,但是我觉得不是很轻松,直到发现了rufus

    那么如果想要进行Fedora在Win平台下的启动盘制作就没有办法了吗???

    方法还是有的:rufus 真的是神器!

    让我安利一口,700k大小,支持各种格式的启动盘制作,而且是开源软件,因为下载源是国外,所以速度较慢,需要耐心等待

  2. 对于小白,我真的很建议采用自动分区,毕竟玩的没意思了,以后还可以换其他的使用,

    Linux不装个10次,不能说自己装过机

  3. 卸载问题

    我在上面说,我卸载过,那么怎么才能卸载的干干净净呢?

    方法还是有的,对于用来装Linux的盘,直接删除卷即可,不需要多操作,

    问题就在于,如何处理无效的启动引导项,每次开机看见无用的引导项,很不爽的QAQ

    那么,就再让我安利一个软件,easyUEFI,类似与easyBCD,但是我觉得要比easyBCD更好用

    对无效的开机启动引导项的删除即可


写在后面


首先很抱歉,本教程,没有多少的截图

本篇安装Linux系统的经验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,我自己也了解的不是很多,如果有错也希望大家能过来指正

另外,本篇的经验,基本上只适用于Ubuntu 与Fedora,其他的Linux发行版我还没有尝试过

诸如:deepin debian arch redhat Linuxmint

最近在进行Linux系统初装后的配置,大家也可以来一起交流

我也只是刚开始接触Linux,也希望大家多来和我交流

编辑时间: 2017/5/19 2:54:35 发表时间: 2017/5/22 2:05:23


更新:

今天帮二蛋学姐的同学装机,才彻底使我真真切切的理解了装机时的设定

之前其实也只是听说了,Bios,UEFI,MBR,GPT这些东西.

但是,在装了这一台机子后,我是真的快被搞死了,这机子TM的,真的是在搞我

几年前的Bios,MBR分区,

首先教给大家鉴别MBR分区,GPT分区

如果现在显示的是”转换为MBR分区”,那么现在就一定是GPT分区喽

第二,教给大家鉴别UEFI启动和传统的Bios

首先通过以上两步,便可以确定到,一会使用Rufus进行写盘的方式了!

这里,安装系统,我是份推荐使用写盘工具—rufus,十分方便又好用

之后,按照rufus操作便可以正式进行写盘了,

使用合理的写盘方式进行写盘,是成功安装系统的关键之一


在安装系统时,可能最常见的一个问题就是,启动项消失,丢失的情况

在这里,我先谈谈我的经历吧!

在装完系统后,我打开机子,结果只有CentOS的启动项,咦? !

之后,我便使用bootice将启动项改回Win的传统启动,而不使用grub2进行引导

这TM才开始坑了……

使用bootice修改后,可以使用EasyBCD,或者EasyUEFI进行启动项修改

但是,太年轻了,Easy*系列进行启动项的修改后,基本用不了,,,

这时,还得使用grub2进行修改

grub2-mkconfig -o /boot/grub2/grub.cfg

你会发现结果启动项并没有什么改变,

2333333333!

因为Linux不支持NTFS文件系统,而Win是基于NTFS的,所以上面的命令

基本上没有什么卵用,那么,没有办法了吗?

办法还是有的,毕竟前人已经为我们造好了轮子

sudo yum install netf-3g

安装这个包后,再使用grub2的命令,就会有奇迹发生!

(注:以上方法对CentOS Linux7适用,已测试,其他发行版,差别不大)

September 26, 2017 10:49 PM



Share Tweet +1